6月19日下午,数字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国际会议迎来第五场主旨报告。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教授应邀参会,并作《数智赋能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专题分享,围绕数字变革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趋势、教育数智化内涵、北京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系统阐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报告会由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侯海冰主持。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作主旨报告
黄侃会长指出,在全球“数字变革”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两大潮流交汇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新引擎,学习型社会则为数字变革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中国政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更是聚焦数智赋能大规模个性化终身学习,凸显了技术驱动教育范式创新与终身学习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他强调,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构建开放、适应、柔韧、永续的教育新生态。未来的学习需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塑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随后,黄侃会长在报告中从目标定位、体系构建、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教育生态及评估机制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北京提出深化城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推动各类教育资源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紧密结合,建设学习型城市,全面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学习型城市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水平。北京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了市民终身学习平台“京学网”和北京市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推进学习资源互联互通,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市民智慧学习体验中心。

报告会现场
黄侃会长认为,在理念层面,需强化“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协同思维,平衡应用投入与传统变革,以数字素养的提升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在实践层面,可借鉴北京“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机制,整合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资源,构建“平台+生态”的数智化教育模式;在评估层面,可以通过系统化评估指标与“以评促建”路径,压实建设责任,激发创新活力。
黄侃会长的报告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一是加快推动课程数字化升级,开发适应碎片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的新型资源,探索“AI+学科”的个性化教学路径;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学分银行等机制,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成果认证通道;三是加强数字素养教育,通过智能教学工具培训提升师生技术应用能力,营造“人人参与数字化、人人受益数字化”的校园新生态。
主讲人简介:
黄侃,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工学博士,教授。熟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作为教育部专家参与相关政策咨询与文件制定,多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高层次培训班授课。
(文/谢春瑜 图/会务组 审核/温国雄、罗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