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系列报道之八】 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张吉先作主旨报告: 《终身教育研究的时代命题与本土塑造》

发布时间:2025-06-20 浏览次数:

6月19日下午,数字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国际会议迎来了首日的最后一场主旨报告。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张吉先以《终身教育研究的时代命题与本土塑造》为题,系统阐述了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终身教育研究的未来向度,以及终身教育理论的本土塑造。报告会由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侯海冰主持。

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张吉先作主旨报告

张吉先副校长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社会数字化与学习终身化三大趋势交织背景下,构建高质量、普惠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他援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并强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2025年5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武汉)上,我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教育正进入智能时代”,进一步凸显终身教育在消弭数字鸿沟、促进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代的召唤。

因此,他提出终身教育研究的四大关键方向: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第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破解城乡、区域间教育不平衡问题,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终身学习机制;第三,强化数智技术支撑: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打造中国版教育大模型;第四,推动制度本土创新:结合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中国特色实践,探索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  

针对中国国情,张吉先副校长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的本土塑造设想,涉及以下三大方面:第一,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构建“素养+能力+学历”三位一体模式,覆盖新农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第二,数智化学习场景:通过“一人一空间、一人一档案”集成终身学习资源,打破数据孤岛;第三,老年教育革新:双向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与“老年教育普惠化”难题,探索“乐、学、为”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最后,张吉先副校长呼吁加快制定终身教育服务标准,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学习体系、开放大学建设学分银行应用等关键环节。其中,老年教育的服务规范、社区代际学习(如“老少共学”)等特色模式被列为优先研究课题。他总结指出:“终身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终身需求,更是国家人力资本升级的战略基石。未来需以数字化为杠杆,以本土化为根基,构建全民共享、全龄覆盖的教育新生态。”

张吉先副校长的主题报告展现了他应对老龄化社会、推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对广东老年大学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报告会现场

主讲人简介:

张吉先,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党委委员,浙江省终身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分会副会长、学分银行研究专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研究与评价、终身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等。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两次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终身学习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文/张哲 图/会务组 审核/温国雄、罗红卫)